分论坛:创新场景与融合应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新质生产力探索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5日 来源:
分论坛:创新场景与融合应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新质生产力探索
主办单位:中国测绘学会承办单位: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
时间:10月17日;地点: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分论坛专家名录
嘉宾主持:侯妙乐 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教授
报告嘉宾:曹劲,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二级研究员;陈富龙,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侯妙乐,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教授;张翼然,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熊友谊,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总工程师、测绘正高级工程师
嘉宾主持信息:侯妙乐,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教授。
报告嘉宾1:曹劲
单位及职务职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二级研究员
个人简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建筑学博士,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政协常委。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主持或参与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迳、抗战时期华南办学旧址、南粤古驿道、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等重点项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住建部名城委专家库专家。
报告题目:数字赋能文物,智慧守护遗产
报告摘要:坚守科技创新的引领地位,将数字化测绘、三维数据扫描、高清影像技术、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等先进手段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已成为现阶段文物工作的重要核心。数字技术的融入为文化遗产的数据采集、综合分析与深化应用研究开辟了宽广前景。本报告通过“缘起与探索”、“实践与收获”、“展望与未来”三个篇章,依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具体实践,深入剖析了岭南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与运用上的实践路径和创新成果。在坪石老街的测绘与台山新村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着手探讨技术革新与跨学科协作的潜力。而在南海I号考古发掘、西樵山石燕岩水下考察及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等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捕捉文物本体信息,构建高精度的数字化副本,创建标准化专题数据库,探索建设不可移动文物监测体系,并在数字化时代探索教育与传播的新模式,以增强文化遗产的可见度和吸引力。数字技术不仅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颖思路和有效方法,同时也为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报告嘉宾2:陈富龙
单位及职务职称: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个人简介: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遗产遥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70余篇,出版专著4部,国际Chapter 3章,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联合制定文化遗产防灾减灾相关团体标准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3项。担任IJDE等期刊编委,UNESCO-HIST副主任、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
报告题目:天空地遥感协同赋能文化遗产防灾减灾和可持续保护
报告摘要:报告面向“一带一路”遗产保护和国家文化自信重大需求,立足文化遗产遥感智能信息提取和动态监测的技术与方法研发,开展风险识别、要素提取、灾因溯源的灾害全过程定量表达技术研究,弥补文化遗产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的理论与实践短板;构建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11.4的遥感信息指标和进展评估模型,解决年鉴数据缺失、情景模拟推演和指标进展评估的科学难题。报告以我国不可移动文物防灾减灾以及全球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为应用场景,从遗产地-景观廊道-全球遗产三个维度开展示范实证,为空天遥感赋能遗产保护和科技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发展提供新路径。
报告嘉宾3:侯妙乐单位及职务职称: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教授个人简介: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ISPRS第四委员会文化遗产可视化与虚拟重建工作组联合组长、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青年北京学者、长城学者和北京科技新星。主要研究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4部,第一完成人获得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报告题目:文化遗产时空智能与虚拟修复
报告摘要:数字文化遗产是指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留存下来的图像、模型、视频、音频、文字等各类数字产品。对文化遗产时空属性属性进行详细梳理和总结,将传统的传统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放在时空维度,利用多学科交叉进行智能化处理,基于数字文化遗产实现文物几何形态和纹理的自动化复原和活化利用。
报告嘉宾4:张翼然
单位及职务职称: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个人简介:博士、博士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自然资源部下属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博士后。致力于地理信息、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应用,开展北京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2021年至今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平台搭建与相关服务保障工作。
报告题目: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数智化保护监测实践与应用
报告摘要: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国际公约,监测是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强制性。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遗产监测平台,建设实现保障有力的监测预警体系,对于全面提升保护管理水平,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嘉宾5:熊友谊
单位及职务职称: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总工程师、测绘正高级工程师
个人简介:博士研究生、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测绘正高级工程师、注册测绘师;广东省欧科数字空间院士工作站、广东省时空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致力于研究三维建模、人工智能、大数据、GIS等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领域的创新应用。曾多次领衔完成国家/省重大科研课题和荣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报告题目:基于时空数智技术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五化”模式研究
报告摘要:“五化”模式旨在通过先进的时空数智技术,将文化遗产从传统的物理形态转化为数字化、可交互、易传播的新形态。我们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与AI(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高精度的三维建模与智能化分析,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与展示。同时,通过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我们将其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化内容,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参与感。视觉化技术的应用,则让文化遗产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公众,提升了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传播力。而心域化则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即通过一系列的努力,让文化遗产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研究不仅是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革新,更是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次积极探索。我相信,在时空数智技术的助力下,我们的文化遗产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