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论坛:大地测量与导航的新理论、新方法

大会议程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分论坛:大地测量与导航的新理论、新方法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5日 来源:


主办单位:中国测绘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中南大学长安大学

时间:10月17日;地点: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嘉宾主持:张勤

单位及职务职称:长安大学教授



嘉宾主持:李志伟

单位及职务职称:中南大学院长、教授



致辞嘉宾:张绍杰

单位及职务职称: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报告嘉宾1:罗志才

单位及职务职称: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个人简介: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中国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长期致力于地球重力场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主持国家863计划、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40余项,发表论文26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报告题目:卫星重力测量现状与展望

报告摘要:地球重力场信息综合反映了地球系统的物质分布及迁移过程,是人类应对气候、环境、资源、灾害等诸多领域重大挑战的重要战略基础数据。本报告分析本世纪以来卫星重力测量获取全球重力场信息的能力及面临的挑战,介绍天琴二号卫星和“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PGMF)”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相关进展,展望下一代重力卫星计划的潜在应用能力。


报告嘉宾2:李姗姗

单位及职务职称: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教授

个人简介: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委员,荣获院校育才奖银奖,享受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二类津贴,荣获河南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长期从事地球重力场研究,主持与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等课题30余项,在地球外部重力场保障、水下重力自主导航、大地水准面与GNSS结合的几何高程转换、全球海底地形模型构建与服务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出版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EI检索5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30余人。

报告题目:联合我国低低跟踪重力测量卫星数据构建全球超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

报告摘要:本报告首先对国产低低跟踪重力测量卫星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进而联合其构建全球216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引入HEALPix六边形格网,首次利用HEALPix网格重力资料建立了全球超高阶地球重力场球谐系数模型;突破甚高阶(1080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构建的关键瓶颈,为我国首颗海洋短波重力场测绘卫星数据服务于全球重力场模型提供技术支撑。


报告嘉宾3:李博峰

单位及职务职称:同济大学人事处处长、教授

个人简介: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 曾担任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现担任同济大学人事处处长。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发表SCI期刊论文120余篇,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卫星导航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教育部霍英东青年科学家奖、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奖励及荣誉。

报告题目:GNSS多传感器融合高精度可信定位

报告摘要:随着位置服务应用的不断深化和行业拓展,对全场景、高精度、实时性的定位服务提出了要求。然而,离开可信的位置服务是危险的、甚至会引发遭难。报告分为几个部分:(1)阐述高精度位置服务对可信迫切需求的背景,进而通过与传统各类可信指标的比较,说明其无法满足高精度定位服务需求。(2)尝试给出以用户高精度定位需求为导向的可信定位和数学表达,并厘清影响可信的关键要求;(3)分析提供多传感器融合高精度定位可信度提升的关键技术思考;(4)介绍课题组一些提升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性能的初步成果。报告旨在对高精度可信定位研究抛砖引玉,以引起同行的高度关注和持续探索。


报告嘉宾4:耿江辉

单位及职务职称: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个人简介:卫星大地测量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研究员,入选国际大地测量学会会士,2020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0年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客座科学家,2011年英国工程科学委员会EPSRC创新研究员,2012年美国Cecil H. & Ida M. Green地球科学基金会Green学者,2015年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长期钻研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理论和方法,发表SCI论文100余篇,Elsevier英文专著1部,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斯坦福全球年度前2%科学家。获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学者,英国皇家导航学会New Navigator称号,美国导航学会优秀论文奖,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留学生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十余项。兼任国际卫星导航服务组织(IGS)理事会数据中心代表和高精度定位工作组主席,国际大地测量学会卫星导航定位分委员会主席,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会刊副主编。在IAG、AGU、EGU、IUGG等国际学术大会做邀请报告数十次。

报告题目:复杂城市环境下高精度北斗智能车载导航

报告摘要:北斗高精度定位可赋能自动驾驶等新兴应用,但复杂城市环境下卫星信号易被遮挡与反射,形成“非直射”信号,造成数十米的测距误差,显著降低北斗性能。鱼眼相机宛若北斗接收机的眼睛,可还原水平面以上的观测环境,并用于探测非直射信号。通常,被建筑、树木等地物遮挡的卫星均视为非直射信号。但城市道路两侧普遍存在景观树,有时会完全遮蔽天空。按常规方法,这些穿透树木的卫星将被视为非直射信号,造成该区域无法定位,阻碍了北斗高精度在城市车载导航领域的推广。为此,本研究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对鱼眼图像中不同地物进行分割,实现了环境语义的智能获取。然后,分别对建筑物和树木等遮挡的卫星设计不同的加权函数,最优化其随机模型。最后,经过实测验证,一些穿透树木的卫星仍能为高精度定位做贡献,在与低成本惯性传感器集成后可维持厘米至分米级定位。但若穿透树木的信号与建筑物遮挡信号做相同处理,定位精度急剧下降甚至无法提供定位结果。因此,我们基于深度学习获取了环境语义,实现了复杂城市环境下的高精度北斗智能导航。


报告嘉宾5:蒋涛

单位及职务职称: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个人简介: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重力场与垂直基准研究,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第二委员会(重力场)副主席,IAG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大地测量与导航专委会委员。曾获中央和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自然资源部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青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人才、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测绘科学技术一等奖、首届中国青年科技论坛二等奖、领跑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等荣誉和科技奖励。

报告题目:现代高程基准发展新动向:从人工智能到量子技术

报告摘要:全球、区域高程基准的建立和维持一直是国际大地测量领域、国家时空基准建设中的核心任务之一。国际大地测量协会2019年提出了建立国际高程参考框架的目标,号召各国积极推进建设。现代高程基准建设离不开卫星、地面、航空、船测等多源重力数据及其优化融合,面向1厘米精度大地水准面目标,有必要跳出物理大地测量经典理论框架,探索新的研究范式。光钟系统频移不确定度已达E-18量级,为精密高程测量和量子时频精密测量开辟了新兴交叉方向。报告将围绕现代高程基准发展新动向这一主题,介绍国际高程参考框架、高程基准动态维持、人工智能物理大地测量、光钟相对论大地测量等内容及相应的工作实践。


报告嘉宾6:许文斌

单位及职务职称:中南大学教授个人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青年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InSAR大地测量及其在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火山与地震形变监测与建模,人工智能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PSL、JGR、GRL、JG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地震学会李善邦优秀青年地震科技论文奖。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委员。《Seismica》副主编。

报告题目:InSAR地震形变相位解缠与应用

报告摘要:如何实现C波段InSAR同震干涉图失相干区的高精度解缠一直是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顾及先验梯度信息并基于SNAPHU 的InSAR同震干涉图解缠算法(P-SNAPHU)。将距离向偏移量等外部数据的梯度作为先验信息调整概率函数约束,为近场失相干区域解缠提供有效指导。模拟实验表明该算法的解缠精度受距离向偏移量噪声大小影响,当其位于10~15cm时,解缠值与模拟真值的RMSE为1.9cm,相比于传统MCF和SNAPHU解缠方法分别提高了76%和64%。将本文算法应用于2016年熊本、2019年Ridgecrest以及2023年土耳其三次大型走滑地震事件的C波段同震干涉图解缠,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改善了三次地震事件的解缠效果,与GNSS台站的平均差异分别为2.3cm、1.8 cm和7.2 cm。本文所提算法流程能有效解决失相干带来的解缠难题,可广泛用于各类大型地震的C波段同震形变场获取,有望深入推动InSAR技术在地震研究中的发展应用。


报告嘉宾7:余琛

单位及职务职称: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测绘科学系教授

个人简介: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测绘科学系教授,国家级高层次引进青年人才,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影像大地测量学,包括对地观测数据处理方法,高分辨率地表变化监测,遥感大数据信息提取,全球变化背景下地震、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快速响应,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灾害预警模型等。担任《Journal of Earth Science》编委,《测绘学报》青年编委。

报告题目:面向综合防灾减灾影像大地测量关键技术

报告摘要:我国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频发,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经受了严峻考验。形变监测技术是防灾减灾的关键环节之一,精准可靠的形变监测不仅能够有效识别灾害隐患,对灾害进行高频、长期和实时监测,还能对潜在隐患点进行灾害预警。然而,现代形变监测技术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存在明显缺口,主要体现在现有形变监测手段可靠性不足、常态化形变监测手段时效性不足和形变监测覆盖度不足。本文聚焦以上难点,融合多源对地观测数据,将形变监测的前沿技术突破与综合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打通“形变监测-防灾减灾”专业壁垒,服务国家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