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论坛:时空智能融合 泛在产业应用

大会议程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分论坛:时空智能融合 泛在产业应用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5日 来源:


主办单位:中国测绘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测绘学会位置服务工作委员会、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时间:10月17日;地点: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嘉宾主持1:李刚

单位及职务职称:中国测绘学会位置服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个人简介:中国测绘学会位置服务工作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兼任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时空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建设工程遥感分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获《测绘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参编工程建设重点国家标准一部,参编北斗科普系列丛书一套。


嘉宾主持2:袁德宝

单位及职务职称:中国测绘学会位置服务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个人简历: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测绘与土地利用系主任,兼任北京测绘学会理事、北京测绘学会教育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位置服务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测绘学会产品质量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无人机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生态智慧矿山联合基金1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致辞嘉宾1:宋超智

单位及职务职称: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

个人简历: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工作,致力于测绘法律法规与地理信息产业研究。


致辞嘉宾2:姜卫平

单位及职务职称: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测绘学会位置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个人简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卫星大地测量学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和“973”计划等项目8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10项,发表论文27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兼任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会长、教育部科技委土建学部委员、中国测绘学会位置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珞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报告嘉宾1:王家耀

单位及职务职称:河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简介:主要从事地图学理论、地理信息系统、网格地理信息服务及时空大数据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持并完成国家及军队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和参与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研究项目5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国防科技奖二等奖1项;编写出版著作(教材)17部,其中3部获全国高校测绘专业类优秀教材一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原总参谋部“人梯奖”;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19年中国测绘学会授予王家耀“杰出贡献奖”;2021年中国地理学会授予王家耀“2020-2021年度中国地理学会科技终身成就奖”,同年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报告题目:时空智能赋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新质生产力

报告摘要:《时空智能赋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新质生产力》探讨了如何通过时空智能技术促进测绘与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时空智能作为时空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技术,结合空间与时间的智能感知,通过融合多源异构时空大数据,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支持的全链条智能化。报告阐明了时空智能作为系统工程,在智慧城市、智能农业、智慧交通等多个应用领域的广泛实践。通过对大数据的智能融合处理,时空智能不仅能提升信息处理的效率,还推动了地理信息产业向时空大数据产业的升级,形成了从“时空智能感知”到“智能服务与认知决策支持”的完整产业链。  

报告指出,时空智能赋能下的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关键性技术突破实现生产力的飞跃,并强调了产业深度融合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结合,不仅能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能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报告嘉宾2:赵春江

单位及职务职称: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简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主任、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农业信息与智能装备技术研究,在我国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总体方案设计、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世界信息峰会大奖(WSA)和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报告题目:北斗卫星导航在智慧农业生产中应用

报告摘要:农机自动导航系统是北斗导航技术在智能农机上一个典型应用,也是目前应为最广泛的一项精准农业技术装备。目前,传统的农业机械正在向融合卫星导航定位、智能测控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农业装备快速迭代。农机无人驾驶技术在自动导航的基础上,将非结构化农田环境信息感知、作业路径规划、导航与路径跟踪、自主避障、农机具作业控制等技术集成,使自走式农机具备自主决策、自主作业功能,成为智慧农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基于北斗的农机导航、智能测控与物联技术填补农机精准作业控制和监管服务领域的空白,打破了GPS在农机装备行业领域应用的垄断格局。我国大中型拖拉机和收割机保有量达到800万台左右,且以每年70多万台的速度增长,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我国智慧农业发展中将具有巨大前景。


报告嘉宾3:蔡阳

单位及职务职称:水利部信息中心(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原主任、书记

个人简介:水利部信息中心(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原主任、书记,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会长,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专家组成员、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咨询专家、水利部科技委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从事水利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等工程建设与管理,组织编制全国水利信息化、智慧水利发展规划,数字孪生水利顶层设计;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先行先试、水利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等重大工程。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

报告题目:融合创新,打造管用好用实用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

报告摘要:智慧水利是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数字孪生水利是智慧水利的实施措施,水利部将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作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六条路径之一。

自2021年开展了数字孪生水利顶层设计,持续开展科技攻关,并在2022和2023年用了两年时间,围绕数字孪生水利建设进行先行先试,取得了积极成效。对于下一步工作,报告从融合创新的视角,提出了融合天空地信息,建设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做实“算力”支撑;融合地理信息技术,构建数据底板,夯实“算据”基础;融合数据和AI,打造模型平台,优化“算法”关键;融合气象水文模型,实现由落地雨向空中雨预报转变,强化“四预”基础;融合专题分析,丰富工具栏,支撑会商决策;融合网络安全,实现地理空间数据安全应用,加强安全体系保障。为水利业务“四预”功能实现提供应用支撑。最终建成真正管用好用实用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


报告嘉宾4:金双根

单位及职务职称: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

个人简介: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电磁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土耳其科学院院士,IUGG会士,IAG会士,AAIA会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领军人才”。

主要从事卫星导航、大地测量、环境遥感和空间行星探测及应用,做出了多项系统性原创成果,如揭示了通导遥信号散射机理,提出了GNSS遥感方向,突破了GNSS遥感技术难题,推动了相关研究和应用,在国际顶尖或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科书13余部,被Nature等引用15000余篇次,H指数65。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150余名,担任IUGG委员会主席,国际行星科学协会主席,以及10余本国际期刊主编、副主编和编委,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4项,中国侨联贡献奖一等奖,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等。

报告题目:北斗MEO与IGSO卫星最优精密定轨策略与应用

报告摘要:弧段长度和光压模型严重影响北斗卫星轨道确定,本文研究了BDS中不同类型卫星轨道确定的最优解算策略。分析了几何观测模型中弧段长度与动力学模型中光压模型在北斗IGSO和MEO卫星精密定轨过程中的适用性,提出了一种轨道融合策略,发现了基于融合策略的轨道产品相较于单独使用ECOM1或ECOM2在一维方向上提升轨道精度高达10%-15%,静态PPP实验结果表明新轨道产品可以有效提高测站坐标精度,缩短收敛时间。并提出轨道融合策略以解决单光压模型的定轨策略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BDS卫星轨道产品的精度。


报告嘉宾5:孙希延

单位及职务职称: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个人简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导、专业技术二级教授。研究方向:卫星导航、遥感。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宁研究院院长、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广西八桂学者。兼职中国-东盟卫星导航国际合作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广西北斗定位产业协会会长等。

近五年主持40余项科研项目,取得发明专利授权近4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EI/SCI收录50余篇;专著3部,译著1部。完成5项成果转化,参与制定7项标准。获得广西创新争先奖、广西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老挝南塔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等10余项奖励。

报告题目:降雨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

报告摘要:本研究针对降雨型地质灾害的复杂多变与突发特性,成功构建了一套集多源遥感、北斗高精度监测、气象预报及地质灾害预测预警技术于一体的多层次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了从“风险区”到“隐患点”再到“灾害体”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开发气象风险预警模型,综合考量雨量及地质环境双重因素,显著提升了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预测精度,有效识别出高风险区域。借助卫星遥感与无人机航拍数据,融合高时空分辨率的干涉SAR技术,构建了三维地形模型,实现了地表形变的实时监测。同时,整合多源数据资源及专家知识,实现了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与评估。创新性地建立了灾场环境下北斗信号处理技术体系,应用北斗灾害多维度精准监测技术,达到了毫米级地表位移形变监测精度,为灾害预警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此外,研发的灾害体快速建模、特征提取及预警关键技术,显著缩短了预警响应时间,为防灾减灾争取了宝贵时间。该体系已在广西地质灾害高风险区成功应用,成功预警多起灾害事件,验证了其有效性与实用性。同时,该技术体系已推广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泰国、老挝、柬埔寨等,设立监测站点,促进了国际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为全球地质灾害防治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方案。


报告嘉宾6:刘洋

单位及职务职称: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个人简介:博士,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兼任广东省城市感知与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入选自然资源部创新人才团队,中国青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人才。主要从事测绘地理信息与国土空间治理、韧性城市建设交叉领域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已发表论文50余篇,获发明专利28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中国测绘工程金奖3项。

报告题目:基于5G+北斗的城市地灾多尺度全息感知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报告摘要:城市地灾隐患点的识别、监测和治理成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需求。随着北斗+5G等城市新基建的建成,城区卫星数据条件得到改善,大容量、低延时、高安全数据传输成为可能。因此,以北斗+5G为核心支撑,以广域InSAR地灾易发区识别(城市尺度)、无人机LIDAR地灾易发区巡查(街区尺度)以及多传感器地面及建构筑物形变监测(作业区/地灾点)等手段相结合的全息时空融合技术成为核心监测手段;进一步结合地质数据和机理模型,实现城市地灾隐患点的实时监控与研判预警。报告将介绍城市地灾全息感知技术体系、关键技术创新,以及地灾监控平台系统在广州地灾隐患点识别、地铁隧道工程建设及营运当中的典型应用。


报告嘉宾7:张啸

单位及职务职称: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新中心副总工程师

个人简介:博士,高级工程师,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新中心副总工程师,广东省城市感知与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广州市资源规划和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长期从事GNSS、北斗增强定位与PPP-RTK工程化应用研究,主要参与承担国家北斗重点研发专项、广东省重点研发专项及系列工程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奖,工程奖2项。

报告题目:北斗三号星地融合增强定位及其工程化应用

报告摘要:高精度位置服务是数字城市公共基础服务之一。北斗、GNSS增强定位海量用户、隐私保护及高可靠性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需求。报告将介绍基于PPP-RTK技术体系的城市CORS增强定位服务模式,给出北斗三号PPP-B2b与城市CORS融合增强定位参数的可估形式及其在用户端的适用方法,结合广州CORS实时数据,验证PPP-RTK工程化服务的有效性与兼容性,更新了坐标基准保护、传统静态控制测量、无人系统测绘、变形监测及自动驾驶等位置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