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论坛:深空探测中的测绘遥感:嫦娥六号及未来任务

大会议程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分论坛:深空探测中的测绘遥感:嫦娥六号及未来任务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5日 来源:



主办单位:中国测绘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测绘学会深空探测遥感测绘工作委员会

时间:10月17日,地点: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嘉宾主持:童小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

个人简介: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副校长。上海市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长期从事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应用于嫦娥探月、火星探测、测绘卫星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领衔的同济大学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致辞嘉宾:张绍杰 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报告嘉宾1:李斐

单位及职务职称: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个人简介: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讲席教授、武汉大学教授、珞珈杰出教授。曾任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自然资源部极地测绘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等。目前担任中国测绘学会深空探测遥感测绘工作委员会主任、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地球科学组中国代表、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地理信息常设委员会(SCAGI)联合主席、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极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拔尖计划 2.0”专家委员会委员、《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测绘学报》编委会委员等。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月球及行星重力场的确定、、月球及行星内部结构反演、极地冰盖及冰架形貌及变化、极地海冰物理及几何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承担及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30余篇, 其中:SCI 100余篇、EI 50余篇;培养研究生90余名,其中:博士近50名;三次赴南北极从事科学考察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报告题目:行星重力场

报告摘要:本报告将系统性地回顾人类开展深空探测以来,月球及行星重力场探测的进展和成果、关键技术;进一步,本报告还将讨论月球及行星重力场面临的若干问题和挑战,最后对我国月球及行星重力场探测的前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报告嘉宾2:邸凯昌

单位及职务职称: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个人简介: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遥感探测研究室主任,深空探测遥操作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嫦娥三号、四号任务科学研究核心团队成员,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先期研究团队成员,载人探月和月球科研站着陆区选址论证工作组成员。2016-2022年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行星遥感与制图”工作组组长,2023年至今任中国测绘学会深空探测遥感测绘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星摄影测量与遥感、视觉导航定位、行星科学。遥感形貌制图与视觉导航定位成果业务化应用于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六号月球探测任务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已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10篇。2008年获NASA火星车探测任务团队成就奖,2015年获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024年获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

报告题目:行星遥感测绘技术及重大工程应用

报告摘要:本报告介绍近年来行星遥感测绘技术的进展及在我国月球和火星探测重大任务中的应用。在分析行星遥感测绘技术相比于地球遥感测绘技术的困难与挑战、梳理月球和火星等深空探测任务对遥感测绘技术和产品需求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行星大区域无控遥感制图、巡视器大跨度定位与三维精细地形重建、表面目标智能化识别、月球和火星三维形貌演化分析、撞击坑统计分析与定年等关键技术上的进展,阐述了上述技术及产品在嫦娥四号、五号、六号月探测任务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的工程化应用及对相关科学发现的支撑。


报告嘉宾3:法文哲

单位及职务职称:北京大学研究员

个人简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星雷达遥感、月球与行星科学、行星表面过程。深度参与了我国月球、火星与小行星探测任务,是我国“嫦娥”四号任务科学目标可实现性独立评估组专家,“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次表层结构科学团队召集人,“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任务内部结构组召集人。目前已在IEEE TGRS、GRL、JGR-Planets、Icarus、IEEE GRSL、Radio Science、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2009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19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22年获得首次火星探测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被Nature杂志选为人类探月的五位明日之星。曾受邀在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英国杜伦大学物理系、法国蔚蓝海岸天文台、美国田纳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行学术访问。目前担任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与《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编委,2015–2020年担任JGR-Planets期刊副主编,2018年担任AGU期刊Earth and Space Science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

报告题目:月表雷达散射特征与极区回波异常分析

报告摘要:近二十多年,成像雷达因其特有的穿透与成像能力在月球浅表层特性探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报告首先回顾成像雷达对月球探测的历史与现状,并介绍月球表面的雷达散射特征(包括准镜面和漫反射分量)。进一步,介绍本实验室十多年来发展的月表雷达散射模型,包括基于矢量辐射传输理论的月壤层散射模型和双分量混合散射模型。最后,基于雷达散射模型分析了月球永久阴影区雷达圆极化比增强的潜在因素。结果表明,雷达异常撞击坑内增强的回波很可能是由表面和月壤层石块散射所引起,而并非前人研究中所谓的大量水冰。


报告嘉宾4:康志忠

单位及职务职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副院长

个人简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入选青海昆仑英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高校GIS创新人物。长期从事激光雷达技术与实景三维建模以及月球与行星遥感等方向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中德合作与交流项目等项目,在ISPRS Journal of P&RS、IEEE TGRS、《测绘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荣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主席荣誉奖、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遥感最佳科学论文奖以及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担任ISPRS“面向导航与机动性的数字孪生”工作组主席,自然资源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专家组成员,天问三号任务实施方案综合论证组专家,载人探月科学应用总体论证组专家,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激光雷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深空探测遥感测绘工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软件工委会副主任委员。

报告题目:行星地质标准化制图关键技术与示范

报告摘要:主要介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重点专项“行星地质标准化制图关键技术与示范”取得的成果:完成了基于认知增强的行星地质制图、行星表面次表层结构提取、行星表面元素与矿物定量反演、行星表面定量遥感反演的地面验证等技术的研发,在此基础上,针对探月工程四期、载人登月、国际月球科研站、天问一号、天问三号等重大探测任务面临的着陆区选址、地质普查、着陆巡视区分析、着陆区地层结构解译等工程与科学需求开展综合地质成图研究,形成了比例尺覆盖 1:100万至 1:5000、图式图例详尽、地质要素完整的行星地质图成图方法体系并开展了示范应用。


报告嘉宾5:冯永玖单位及职务职称:同济大学教授、副院长个人简介:同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建模与空间分析的理论方法与工程应用研究,应用于10余个城市的要素监测和空间规划,以及嫦娥月球探测和天问火星探测的选址任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6项,在国际SCI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2篇(其中第一/通讯78篇),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学术生涯和年度影响力排行榜;获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自然资源部高层次人才工程、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计划、全国高校GIS创新人物等。

报告题目:从地表演变推演到月球科研站选址:空间分析与动态建模方法的拓展和创新

报告摘要:对地观测和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地理信息处理与空间分析建模是关键支撑。地球和深空天体的典型要素本质上都是具有时变特性的空间实体,联合多源异构时空数据开展其信息提取、空间推演与可信评估,服务于对地观测中地表要素演变的空间推演、深空探测中水冰要素探测的空间选址,是国家战略任务的迫切需求。本报告介绍以五类共性因素为核心的空间格局推演方法,及其从地球观测到深空探测的应用。


报告嘉宾6:郭弟均

单位及职务职称: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

个人简介: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入选“九章人才”计划,参与我国月球探测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月球与行星地质,作为核心骨干完成了世界首幅 1:250万全月地质图,提出了“三宙六纪”月球地质年代划分方案。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及面上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多个国家项目。

报告题目:月球阿波罗盆地的深部结构与演化

报告摘要:本研究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和月表地质过程研究模型,研究了阿波罗盆地区域表面地质要素、地下成分与结构,获得区域地质过程的系统认识,绘制了地质剖面图,构建区域三维立体信息。研究揭示了阿波罗盆地区域地质演化历史、盆地撞击事件对壳幔物质的挖掘迁移过程。本研究能够为SPA盆地地体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嫦娥六号样品和数据分析提供重要支撑。


报告嘉宾7:耿讯

单位及职务职称:河南大学副教授

个人简介:河南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航空航天摄影测量、行星遥感制图,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科学研究团队成员,中国测绘学会深空探测遥感测绘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委员,《深空探测学报》青年编委。发表SCI/EI论文四十余篇,授权专利5项,主持多项深空测绘领域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服务于我国天问二号与探月四期工程的行星遥感制图、着陆区选址与三维仿真分析等,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报告题目:小天体遥感制图研究进展

报告摘要:我国即将实施的“天问二号”任务计划通过一次探测活动实现近地小行星2016HO3的取样返回以及主带彗星311P的绕飞探测。小天体的遥感制图产品对于评估采样区的安全性与科学价值以及飞行导航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首先介绍美国“奥西里斯号”、日本“隼鸟二号”、欧空局“罗塞塔号”等国外小天体探测任务的遥感制图处理方法与制图产品;继而分析摄影测量、运动恢复结构以及影像光度法进行小天体三维重建的优缺点,并总结小天体遥感制图的主要技术难点;然后介绍团队在小天体三维建模仿真、摄影测量处理算法优化以及自转轴指向精化方面的工作。